
開盤通知
已有1862人訂閱該樓盤
臘八一到,年味始濃。
如果把春節比作一樹花開的狀態,那么,臘八節,就是最先冒出紅暈的那個花骨朵,先露出頭來,知會你一聲:這一樹花呀,開定了。
臘八節這位盡職的使者,也總是準時奏響春節的序曲:“小孩小孩你別饞,過了臘八就是年。”
作為春節的前鋒,臘八的儀式感不可或缺。一碗暖暖的臘八粥下肚,年味就在唇齒間、在胃里開始升溫了。
“提到臘八粥,誰不口里就立時生出一種甜甜的膩膩的感覺呢。”
在沈從文的筆下,于1925年的北平,一碗臘八粥,是能讓一個饞嘴的小孩兒,“喜得快要發瘋”的,“一個人出出進進灶房,看到那一大鍋正在嘆氣的粥,碗盞都已預備得整齊擺到灶邊好久了,但他媽總說時候還早……”
平常也總吃粥的,可哪有這一碗這么豐盛、這么饞人呢。尤其,京味兒的臘八粥,是最考究的了。不同的粥料湊到一起,就有十幾二十種。不僅有小米、玉米糝兒、高粱米、秫米、紅豆、大麥仁、薏仁米等谷類。還有專門搭配的粥果,干百合、干蓮子、榛瓤、松子、杏仁、核桃、栗子、紅棗也是不可或缺的。連老舍也打趣說:“這不是粥,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?!?/span>
人們把對舊年的滿足、對新年的期待,都寄寓在一顆顆谷物中,在鍋中沸騰升溫。? ?
在過去,為了這碗臘八粥,各家母親們在初七的夜晚就要開始忙碌起來,挑揀豆子、洗米、泡干果……半夜時,再把豆子混合倒進鍋里,小火慢慢地熬,咕嚕咕嚕不停冒泡,用鍋鏟細細地攪,以防黏鍋底。直到大米和谷物熬得稀爛,豆子燉得粉糯,濃濃的香氣,彌漫在凌晨清冷的空氣里,把被窩里的小孩子饞得爬起床來。
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,吃一碗甜糯糯的臘八粥,是冬日里最綿長的溫暖。
每年的這一天,似乎全城都冒著臘八粥的香甜氣息。這氣息不只來自各家各戶的廚房,寺廟也會在這天用大鍋爐熬煮臘八粥,誦經施粥。
臘八的早晨,天微微亮,北京雍和宮、上海靜安寺、杭州靈隱寺、成都文殊院等寺廟門口定會排著長長的隊伍,人們穿著棉襖、提著保溫桶,熱切地看著鍋里升騰起來的熱氣。這時候,饞的就不只是這碗粥,還有一份真誠的祈愿和祝福。
與喝臘八粥的熱鬧氣氛不同,?臘八蒜的制作,顯得有些有些私密而冷清?;蛟S正因此,一罐臘八蒜,能藏下更多細膩的情感。
母親會把紫皮蒜頭一個個剝皮,蒜瓣裝進玻璃罐子里,倒入米醋,加些冰糖,封好罐口,放到一個低溫的地方。在臘月里時光的造化下,罐子里雪白的蒜瓣,會慢慢變綠,而那棕色的醋,顏色也變得更深,醋和蒜的味道,兩相融合。
從臘八開始,壇子里的蒜一天比一天綠,過年的氣氛也一天比一天濃。直到蒜瓣變得通體翠綠時,除夕也就到了。
一盤熱氣騰騰的餃子,一碟子盈盈的醋和翡翠般的臘八蒜,就是年夜飯的餐桌上的固定節目,像春晚小品一樣準時上演。全家圍坐桌前,吃著自己包的餃子,蘸著臘八醋,就著臘八蒜,吃得滿口生津。
過去人常說,只有臘八這天泡的蒜,才會變綠。有一年,母親因事耽擱了,晚了一天。我卻不曾記得,家里餐桌上,出現過不綠的臘八蒜。她卻總記著這次失誤,一直重復著:“早一天、晚一天,味道都不會那么好了。”
與其說,她在意的是一份最好吃的臘八蒜,不如說,更在意的是給全家一個完美的節日。
對于臘八、對于過年,母親總是懷抱著珍重的心情,細心準備每一樣食物、每一個儀式。我也總記得,有一罐臘八蒜,在廚房某個角落悄悄地綠。有一個人,在家里盼著你回家。
中國人總是擅長把任何節日過成“美食節”,臘八粥、臘八蒜,還有西北人吃的臘八面、安徽的臘八豆腐、湖南人的臘八豆……都是一年一度的限定美味。
在耐心制作這些美食、品嘗這份熟悉味道的同時,臘八節的習俗和儀式,都得以鮮活而有趣地得延續下來。
臘八節,雖不及春節那么隆重,也有其無可替代的意義,似乎是在這個時間點特地來提醒人們:該準備過年了。
在家鄉,從臘八這一天起,年味就漸漸濃了起來,家家戶戶開始蒸年糕、炸豆腐、灌香腸……大家都為著春節幸福地忙碌著,到處都洋溢著熱鬧的氛圍。
“臘月八,眼前花,還有二十二天過年家?!?/span>盡管對于春節,早已沒有年少時那般歡欣雀躍,但只要臘八一到,心里還是隱隱地開始期待著、盼望著......就像院子里的那一樹蠟梅,旁若無人地開著,還未等人察覺,香味早已沁入了清冷的冬夜,沁人心脾。
老家院子里,就有一棵蠟梅樹,每年到臘月開得最盛。父親則會在臘八這一天,剪幾枝半開的蠟梅,插在花瓶里,香盈滿室。
年年歲歲,請蠟梅入室的儀式,早已刻入了我對臘八的記憶里。雖然在外工作,每年到了這個時節,總要去市場上挑揀幾枝蠟梅,帶回來擺在書案上。閑來無事時,看著幾朵蠟梅在枝頭上散漫地舒展著花瓣,半開不開,一半開在眼前,一半開在遠方的家鄉。
?
年味,從臘八這天開始慢慢積攢。歸家的心情,也默默累積了起來,只等著一個時刻一股腦地滿溢出來。
臘八粥暖,歸期可待。愿你無論在哪里,都有一碗熱騰騰的臘八粥,有一個笑問粥可溫的人,陪伴左右,萬事“粥”全。
姓名: | 手機號: *必填 | 來自: |
全部評論
回復(0)